6月27日,由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山西汾渭能源开发咨询有限公司、太原理工大学共同主办的山西省煤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精细化智能配煤系统开发与工程示范”(编号:MJH2014-02)中期评审会在中科院山西煤化所能源楼二层会议室隆重召开。
会上,与会专家组审阅了相关资料,听取了汇报,经质询和讨论,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圆满完成了计划任务书规定的各项内容,成效显著,并形成了如下意见:
1.项目组已完成计划任务书要求的各项工作,资料完整详实,有试验数据与企业生产实践数据支撑,达到了项目预期目标。
2.建立了目前国内最全的煤质资源数据库。
3.配煤与焦炭质量预测模型的建立,充分利用了该项目在灰化学、形态硫及其热转化的理论成果,量化了各因素对焦炭热强度和硫转化的影响权重,丰富了配煤炼焦技术,对本领域的技术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4.开发了全要素智能配煤系统。在焦炭质量预测中首次引入了成煤期、煤灰成分等指标,参数全面、理论独特。其推广和使用将对传统配煤理论和方法产生重大影响,并全面提高焦化行业的竞争力。
5.该成果通过在太钢及其它示范基地的生产实践,取得了降低配煤成本20-50元/吨的效果。
6.建议加快推广,在使用中不断升级完善。
会上,山西汾渭能源董事长助理徐佳妮对汾渭在该项目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的汇报。她说,汾渭能源十余年来坚持致力于对不同地区、不同品种、不同体制的煤矿个体实地调研采样进行化验,并定期对各地区煤田勘探地质报告数据进行收集。
通过大量地质报告数据、煤样分析数据及其它收集信息的研究,对每一个矿区、煤矿的煤层灰分、硫分及其它参数的变化规律都做了分析,完成了中国煤矿煤质数据库的建设,目前完成生产及建设煤矿共计4787座,产能合计45.36亿吨。
此外,汾渭能源通过收集太钢、试验基地等焦炉各项参数、对影响焦炭指标的关键因素进行数据分析,结合煤化所提供的灰成分影响焦炭热性能机理模型与理工大提供的硫转化模型为基础,获得适用于不同炉型的焦炭质量智能预测模型。
最后,以焦炭质量智能预测模型为核心,通过矩阵分析等数学方法计算出最低配煤成本方案,最终形成智能优化配煤系统集成软件。
精细化智能配煤系统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焦炭质量预测方面,全面引入中科院煤化所灰成分中碱金属对热强度的影响因素,建立了全新的焦炭热强度预测模型;
硫转化预测方面,加入理工大对于煤中不同形态硫及碱金属元素相互作用下的硫转化理论成果、成功预测了入炉煤到焦炭的硫转化率;
最低成本配煤方案计算方面,汾渭能源对每一个影响元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应用多元矩阵方法,实现了从资源数据库的海量元素中优化出目标产品的最低成本配煤方案,真正实现了智能配煤。其结果也可在太钢300Kg焦炉验证;
煤质数据库方面,收集整理了全国各矿区煤质数据,且系统充分考虑了成煤环境对焦炭指标的影响因素,突破了仅从煤炭指标评价煤质优劣。
会上,徐佳妮介绍说,配煤系统目前已在太钢、旺庄、丰达等多家焦化厂的应用,不仅使焦化企业的产品质量更为稳定,而且可使产品成本降幅均达30-150元/吨。
此次会议上,太钢、煤化所及太原理工大学项目相关负责人也对各自单位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详细的汇报。
太钢高级工程师吴波以及太钢技术中心焦化专业研究员、教授级高工齐洪涛分别做了“项目总汇报及太钢项目汇报“、“全元素配煤理论的提出与影响”的主题汇报;煤化所白宗庆副研究员对“煤中矿物质在成焦过程中的演化及其对焦炭反应性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太原理工大学王美君副教授对“配煤炼焦过程中硫分的预测与调控”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
据悉,目前“精细化智能配煤系统开发与工程示范” 项目经过各方的艰苦工作和同力合作,各项工作按期推动,收尾与验收工作正在进行。
鉴于山西省政府对大数据的高度重视及用大数据和信息科技改造传统产业的殷切期待,合作各方一致认为该项目经过整合资源和加强互联网技术的专业支撑,可确实提升山西焦化行业的整体水平,改变山西资源优质、产业劣势的被动局面。
此次评审会邀请了中国焦化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杨文彪、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副所长房倚天、山西阳光焦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建安、首钢技术研究院焦化首席工程师李东涛、太原煤气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副董事长宋旗跃、山西化工设计院原副院长徐占军及太原化学工业集团总工赵英杰等单位专家对该项目进行了审查和评估。
同时,山西省科技厅牛志勇处长、太原理工大学煤化工研究所原副所长苗茂谦、山西焦化行业协会专家牛振奎、太钢焦化厂长贺世泽、太钢技术中心科技管理科科长苗华军、太钢技术中心副主任徐芳泓、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科技处副处长杨禹以及太原理工大学科技处处长王云才等领导参加了此次评审会。
此外,各单位项目组负责及参与人、阳光焦化、旺庄生铁等焦化厂相关领导也参加了本次会议。